2025年7月,“留学北理”国际暑期营——可再生能源材料科学前沿班在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精彩启航。来自英国、法国、西班牙、阿根廷等10个国家的优秀学子齐聚,开启了一段聚焦“可再生能源材料科学”的系统学习之旅。项目依托材料学院能源材料领域的重点实验室、高水平科研平台及一流的师资力量,为多所海外高水平合作院校的学员提供全方位学术支持。
一、聚焦材料前沿,深入可再生能源核心技术
(《电池科学基础》课堂)
在为期一个月的课程中,学院整合高水平教学资源,为学员们量身打造了一系列前沿课程与实验项目。课程内容聚焦于电化学储能基础、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先进储能技术领域,涵盖理论讲授、实验实训与学术研讨多个模块。
(《电化学基础》课堂)
赵紫鹏教授主讲的《电化学基础》课程介绍了电极过程、电解质行为及其在能源材料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起坚实的理论框架。谭国强教授讲授的《电池科学基础》课程则围绕水系电池、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典型二次电池体系的结构演进、材料组成及核心封装技术进行深入解析,展现出二次电池设计与工程实现的全景路径。
(《燃料电池、电解池基础》课堂)
李煜璟教授主讲的《燃料电池、电解池基础》,系统解析多种类型的燃料电池、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与前沿进展,并重点阐述新型催化剂材料开发方法及其对电化学能量转化装置的意义。白阳教授主讲的《太阳能电池基础》介绍了当前太阳能电池的最新进展,当前不同太阳能电池技术路线对比,同时强调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技术特点、关键材料创新策略及对当前太阳能电池普及的影响。
(实验室操作)
在实验教学模块中,学生们通过参与电化学基础实验、锂离子电池组装测试、燃料电池与太阳能电池基础实验,初步掌握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表征、测试的基本操作流程,通过实践操作深化对新能源器件的原理认知,激发对可再生能源材料的研究兴趣。
二、沉浸式文化体验,感知中国时代脉搏
课堂之外,学校为学员们精心策划了汉语课程与中国文化体验活动,帮助国际青年在多维互动中走近真实中国。
(汉语课与金箔画)
在汉语课上,学员们认真学习声调与书写。传统文化工作坊中,学员亲手制作香囊、金箔画,感知中国美学与手工艺的历史脉络。此外,学员们还走出校园,登临万里长城,漫步北京中轴线,亲身领略中国古都的宏大格局与人文气象。
三、交流与融合,在文化互动中建立深厚友谊
“我参加北理工材料课程已经快两周了,我和同学们课上合作,课下一起探索北京。老师们对专业领域非常精通,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非常期待接下来的几周会有什么惊喜。我爱BIT!”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柯里·艾登感叹道。
“课程既有深度又富有启发性,实验部分非常有挑战性,文化体验也让我对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来自葡萄牙里斯本大学的科斯塔·路易对未来的课程安排充满了期待。
校园的宜人环境让圣彼得堡国立信息技术大学的多罗申科·伊利亚印象深刻:“本次暑期营的内容丰富多样,我非常喜欢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学校环境宜人,这是我第一次在这样美的绿色环境中生活和学习!”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伙伴,在北理工的暑期营中建立起深厚友谊,在跨文化互动中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全球理解力。
四、展望未来,持续打造国际化育人品牌
作为北京理工大学的重点国际教育项目,“留学北理”国际暑期营始终坚持“学术前沿 + 文化体验”双驱动,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人才交流平台。通过系统严谨的专业课程与实践训练,学生们不断夯实科研能力、深化理论认知。
依托本次“可再生能源材料科学前沿班”,学校将继续深化与全球合作院校的交流机制,推动能源材料、环境科学等关键领域的人才协同培养,持续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教育合作平台。